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ts.cn/travel/content/2014-11/11/content_10701467.htm"
來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不去金色大廳聽一場音樂會似乎有些說不過去,因為它的名氣實在太大。所謂“金色大廳”(德語:Gro?erSaal),全稱為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它并非一座獨立的建筑,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的中間部分。大廳里金碧輝煌的裝飾和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通過每年全球電視直播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展現在世人面前,使得金色大廳名聲大噪,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音樂圣殿,被譽為世界五大音樂廳之一。每年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金色大廳幾乎每天都會上演一場主要面向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音樂會,由維也納莫扎特交響樂團演出。演出的門票在維也納市內很多景點都有出售,那些穿著宮廷古裝的售票者看到我們這些亞洲面孔甚至會說幾句簡單的中文。“長方形鞋盒”的獨特設計金色大廳始建于1867年,于1869年竣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筑。外墻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矗立著許多音樂女神的雕像,古雅別致。一走進音樂之友協會大樓,抬頭一看,門廳走廊的拱頂一片金黃,步入金色大廳之后,更是陷入了金色的海洋:金色的天花、金色的墻、金色的浮雕、金色的門窗、金色的欄桿、金色的舞臺,在巨大的吊燈照耀下,到處都是金光閃閃。只有到了這里才能體會到“金碧輝煌”的真正含義。金色大廳內共有1744個座位和大約300個站位。它的形狀呈長方形,長48.80米,寬19.10米,高17.75米,比我們通常所見的大多數音樂廳都狹長,被戲稱為“長方形鞋盒”。雖然這個“長方形鞋盒”過于狹長了些,但建筑師對共鳴與傳聲很有研究,大廳的天花板為平頂鑲板,高臺木制地板下也是空的,共鳴效果非常好;樓上包廂的分割與墻面女神柱的排列也都經過精密的計算,聲音流動性最佳。大廳兩側的數十個音樂女神像,除了裝飾作用外,對整個音樂廳的聲場改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對原本直接撞擊到墻壁上的聲音有延長和舒緩的作用。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廳內的聽眾不論坐得遠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平的音樂演奏。難怪有人曾說:“只要有金色大廳,世上就不需發明麥克風啦!”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維也納莫扎特交響樂團的演出,因為要面向世界各國游客,對聽眾著裝的要求沒有那么嚴格,否則我們這些人上哪兒去借晚禮服呢?樂團的所有成員都穿上了宮廷樂師的禮服,頭戴金色的假發套,和我們印象中的莫扎特一個發型,讓人有穿越時空之感,仿佛回到了古老的歐洲宮廷。演出的曲目對于一般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大都耳熟能詳,既然演出者是維也納莫扎特交響樂團,理所當然,演奏的大部分都是莫扎特的作品,如:《小夜曲》、《土耳其進行曲》、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片段等。當然,一些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如《藍色多瑙河》、《閑聊波爾卡》等也在其列。樂隊指揮的幽默瀟灑與樂團精彩的演奏,博得聽眾的陣陣掌聲,能身臨其境來到曾在電視上看了無數次的音樂廳,沉浸在熟悉美妙的音樂旋律之中,絕對是奧地利旅行中不可或缺的珍貴體驗。這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和體驗,是再高級的音響設備也無法營造和還原的。這次在金色大廳欣賞音樂會對我來說之所以印象特別深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坐席的位置極其特殊。以往觀看音樂會,都是端坐在舞臺正前方。而這次我卻緊貼樂手,坐在樂隊的側后方,這種金色大廳特有的坐席布置,給我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全新的視角讓我從頭至尾都只能看到樂隊和獨唱演員的背影,但指揮家豐富的面部表情卻一覽無余,還能體會到樂手豐富的動作細節,包括何時給樂譜翻頁,連樂譜上的音符都清晰可辨,實在是一種難得的體驗。腳下的舞臺,木質地板上坑坑洼洼,布滿了歲月的痕跡,顯得那么的古樸。這份厚重感是任何工業“手抓紋”地板都模仿不了的。曲終人散,隨著退場的人流再次回到大廳前的廣場上,回頭望去,夜色中的金色大廳比白天更顯輝煌。(撰文、攝影悠游四方)
關鍵字標籤:奧地利最美小鎮哈修塔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