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9/01/08/036631699.shtml"
天津北方網訊: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也是客觀的見證者。40年改革開放,40年砥礪奮進。成就輝煌的體現,不僅是成串的數字,還有百姓生活的變遷。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高鐵從家門口飛馳而過,移動支付讓人們可以更加便利地買買買……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改革開放悄然改變著西青人民的生活。對于這40年的黃金歲月,作為參與者、創造者、見證者和受益者的老百姓,可以說感受最真,情意最切,體會最深。日前,記者采訪了我區多位百姓,讓我們跟隨他們一起來回顧和講述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故事,細細體會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衣之變遷:單一到時尚要說這四十年,咱老百姓在穿衣方面的變化,最能直接反映出來的就是照片了,有時在家沒事干的時候,翻開以前的老照片看看,變化真是挺大的。說這話的人叫姚華陽,今年58歲了,家住中北鎮云錦世家社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攝影愛好者。上世紀70年代,家里賣了一頭豬,又湊了點兒錢,花了108元為姚華陽買了一臺珠江牌照相機,從那時開始,姚華陽只要有空,就騎著自行車串街照相。這一拍,就是幾十年,小姚變成了老姚,老姚手里的相機從珠江牌也換到了日本尼康,棕色的底片也變成了電子版的了。翻開老姚的一本本相冊,這些照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模糊到清晰,像一列急速行駛的列車一樣,帶著人們從過去駛向現在。我當時是串街照相,就是去周圍的村里給人們照相。只要村里的大喇叭一喊,有照相的來了,就有好多人圍著我,讓我給他們照相。當時照相是件新鮮時髦的事,每戶人家一年也照不了一兩次。當時照片還是黑白的,人們穿得也特別單一,男的穿深藍色、綠色的制服,女的就是襯衣之類的,衣服有的還帶著補丁了。也就是過年的時候,還能看見點紅色、粉色的,大姑娘、小媳婦兒都帶著花,有的頭上還扎著彩色的方巾,那時就覺得穿得已經很漂亮了。老姚一邊翻看著照片,一邊感慨地回憶著。改革開放前,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的衣著不僅款式單一,而且色彩沉悶,其追求的主要是耐用和保暖。改革開放初期,隨著物質慢慢豐富,出現了一種叫的確涼的布料,因其鮮亮、挺括等特點曾風靡一時。到了上世紀80年代,更出現了喇叭褲等新時尚,也就是從那時起,穿衣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不再僅僅是為了保暖,而開始講究時髦,那時的照片也逐漸有了顏色,鮮艷了起來。后來,我1979年辦的營業執照,有了華陽照相館。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都高了,收入也多了,到我這里照相的也少了,不過家家都買了照相機,拍完照就拿膠卷來店里沖洗照片,那段時間店里洗照片、賣膠卷生意可好了,特別是過年的時候,通常都得通宵洗照片,膠卷也是一天一箱的速度往外賣。那時看著照片上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什麼顏色都有,開始還是緞子面的花棉襖、大棉鞋,后來又有了太陽裙、呢子大衣,再到現在的棉服、羽絨服,都特別好看,能看出人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老姚一邊收拾整理著他用過的30多架照相機,一邊向記者說。這時,忙著收拾屋子的老伴兒姚嬸也湊了過來,打開了話匣子:提到老百姓穿衣打扮的變化,我們女同志最有發言權了。以前,我們都是村里人,趕集時買一件能穿好幾年,只要穿得暖和,方便干活就行,穿得都一摸一樣,不是中山裝就是軍便裝。去趟市里跟進城一樣,一看穿衣打扮就知道是從農村來的,看人家從北京來的親戚穿西裝、連衣裙,我們可羨慕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買衣服都去商場,穿得一點兒也不差,還特別時尚。別看我們現在歲數大了,我們穿衣也追求個性,不比他們年輕人差,家里人都喊我時髦精。這不,我們又要去旅游,我就特地給我們老兩口一人買了一身運動服,還置辦了沖鋒衣,說是抗風抗凍。以前哪兒聽說過沖鋒衣、發熱內衣什麼的,現在這不都穿身上了。說到這里,老兩口笑得合不上嘴。他們身上衣服越穿越好看,日子也是越過越甜美。食之變遷:溫飽到健康餅干,15元;酸奶,12元;牛肉,50元;豬小排,67元;三星牌電視機,3398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家住楊柳青鎮青云里的李淑珍,就開始堅持每天記錄家庭開支賬目。這些看似簡單的流水賬,卻反映了他們一家人幾十年來的生活變化。過去我們這里哪有那么多超市、商店啊,很少能吃到夾心餅干,更沒喝過酸奶這些東西,現在生活好了想吃啥就買啥了;過去家里就幾件家電,現在幾十樣了;十多年前,家里打電話主要用座機,現在每人都用上手機了,座機的話費越來越少……今年56歲的李阿姨說,年輕時,她是一名會計,由于工作的緣故,練就了認真細心的生活態度。從1983年開始,剛剛結婚的李阿姨就堅持記錄家庭賬本,三十多年間記賬不輟。如今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幸福。這些賬本就是我的寶貝,見證了這么多年我們家庭的生活變化。車費、話費、請客費……生活中的每一項花費都在賬本上沒有落下。說起家里的大小瑣事,只要翻看賬本都可以找到印證。翻開李阿姨家的賬本,所有的費用都按生活費水電煤氣費生活用品其他等劃分開,幾乎每天的支出和收入,都用蠅頭小字密密麻麻地記錄在上面,背面偶爾還會貼著幾張收費票據。李阿姨和記者一起翻著賬本,你看,我們家上世紀90年代,冬天的時候買的最多的就是大白菜和土豆,特別是白菜,一囤就幾百斤,碼放在房墻根下面。我們那時有的家里還有地窖,蘿卜、白菜、土豆之類的全放里面儲藏,跟個大冰箱一樣。我還記得那時出去買肉,總會跟師傅多說一句師傅多給點肥的。那時,家里的開銷還大部分圍著吃轉悠,就是那幾樣菜,也就到了夏天蔬菜水果的品種才多了起來。再看看這一本,這是十多年前的,這時候,我們的日子好多了,我們兩口子工作穩定了,孩子上學了,家里的開銷各種花費的比例也開始變了。記者隨著賬本上的一串串數字,開始了吃方面的穿越之旅。上世紀90年代末,全家人的食物更豐富了,牛肉、豬肉出現得更頻繁,蔬菜多了毛豆、芹菜等品種,其中瓜子、花生是最常出現的零食。到了2008年,肉類有鱸魚、排骨等,連零食都有薯片、蝦條、巧克力等七八種。2018年,阿姨的賬本上記錄下了牛肉、雞翅、黃花魚、帶魚、羊肉、排骨、五花肉等葷菜,還有冬瓜、杏鮑菇、茭白、絲瓜、酸奶等。這份舌尖上的賬單,也清晰反映了近幾十年來西青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改革開放前,我們是溫飽家庭,吃飽穿暖就好了。改革開放后,我家收入提高了不少,基本成為小康家庭。李阿姨說,工資從每月幾十塊錢,到如今退休金每月三千多塊錢,生活寬裕了不少。如果說高樓大廈、廣場花園是一個城市的面子,那么菜市場就是一個城市的里子。這里能清晰的反映出老百姓最真實的生活狀況。接著,記者陪著李阿姨來到了她家附近的廣匯園菜市場。一走進菜市場,一股熱騰騰的生活氣息便撲面而來。綠油油的青菜、黃澄澄的南瓜、紅彤彤的西紅柿、燙了頭的菜花、拉長臉的茄子……它們乖乖地躺在攤位上供人們挑選,各種調料的香味調皮地挑逗著過往顧客的嗅覺,五彩繽紛的水果擠在箱子里,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李阿姨在攤位前走來走去,挑選著心儀的果蔬。她說:以前都是憑票排隊買東西,逢年過節燉次肉,家里孩子得美上好幾天,那時候能吃飽就行。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里才有了自由市場,可以隨時買到東西了,大魚大肉想吃就吃。以前都用大碗吃飯,炒菜時各種調味料都放得足足的,覺得特別香。現在,家里的飯碗都是巴掌那么大,因為怕得三高,做飯時都少油少糖低鹽,追求健康。有件事挺有意思的,小時候吃多了棒子面餑餑,心里發誓說有錢了再也不吃野菜、窩窩頭,結果現在為了身體健康,都提倡多吃棒子面這樣的粗糧了,一開春就到處找野菜吃,說是刮刮油水,綠色健康。這位大姐說的對,我賣了20多年菜了,變化太快了。以前,一年四季都是時令菜,地里長嘛咱就賣嘛。誰能想到,現在冬天還能吃上茄子、空心菜、韭菜、西紅柿。特別是水果,草莓、芒果、榴蓮,還有好多都叫不上名字的。您看我這攤兒上,蔬菜就有好幾十種,下午五六點鐘就賣完了。現在人們買菜要買新鮮的,吃多少就買多少,不像過去都是囤著吃。我們上貨也是少上點兒,保證新鮮。攤主易華擺弄著眼前的蔬菜,還不忘推薦自己的公眾號,我們賣菜的也有公眾號了,您只要手機微信搜索菜老包,或者拿手機掃一下這個二維碼都行,您在微信上下單,我這邊幫您把菜挑好了,有人給您送到家里,刮風下雨不用逛菜市場了,直接在手機上逛就行了。李阿姨笑呵呵地從攤主手里接過了新鮮的蔬菜,小心翼翼地將采購來的蔬菜水果碼放在了手拉車里。這輛手拉車里不僅裝著她家的菜,更擠滿了她家的幸福生活。住之變遷:脫坯蓋房到智能社區房子是一輩子的事,有的時候沒嘛事,夏天開著窗戶,我就想還是這房子好,以前那個太不方便了……馮建強的家位于中北鎮溪悅園社區的一座高層里,門上貼著一個大大的金色福字,透著一股喜慶勁兒。冬日的暖陽透過向陽的陽臺,照在寬敞的沙發和潔凈的大理石地磚上。馮建強正摟著小孫子斜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任陽光暖暖地灑在他們身上。溪悅園是為中北鎮大蔣村、小蔣村、李樓、祁莊子和中北斜五個村的村民建設的還遷住宅小區。2016年,馮建強一家和周邊的近6000名村民一起從住了近20年的平房搬到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社區。我今年56歲了,是土生土長的中北斜村人,小時候住的都是土坯房,吃飯睡覺都在一個屋里,有時一下雨都漏雨,胡同里也都是泥。后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們這一代長起來了,就都是自己建磚窯,自己燒磚頭,那樣蓋房子省錢。那時候特別有意思,因為燒的溫度和時間不好掌握,所以每塊磚頭都有兩個鼓包,像長了兩個瘤子一樣,但是都特別堅硬。再后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們都成家立業了,生活也好了,村里又興起翻蓋房子了。我當時花了5萬塊錢,蓋了新房,按當時最流行的裝修風格裝的,還裝了吊頂、安了護墻板,連屋外墻上都鑲上了瓷磚。當時就覺得已經裝修得那么好了,一輩子就那么住下去了。但是,就是不太方便,廁所還是公共的,進村的路還是土路,垃圾到處亂扔,有的地方喝水都是問題,還得去別的村挑水喝呢。馮建強面對記者的采訪,他的思維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過去。到了2010年,鎮里說要給我們建還遷樓了,沒想到,我們村里人也能住樓房了,心里別提多高興了。這才幾年的工夫,樓房已經越來越普遍、越建越高了。我和八十多歲的老媽媽住在一起,房子面積大,也很敞亮,兒子就住我們旁邊那棟樓,晚上回家一起吃飯時,可熱鬧了!馮建強滿足地說,他樸素的話語也深刻地印證了改革開放對我們生活的改變。而這春雨潤物般的改變還在持續著。現在進門要先掃臉,顯示綠燈后才能進入樓道里回家,不住這棟樓的別想隨便進出,還有監控攝像頭盯著的。家住大寺鎮赤龍鑫園的王阿姨告訴記者,安裝了新的門禁系統后,她的安全感明顯增強。據了解,大寺鎮率先在該社區試點智慧門禁內部網絡管理系統。截至目前,該鎮已對赤龍瀾園、赤龍家園、赤龍錦園、福地產業園、金誼花園、金友花園等小區安裝了該系統。要想進入樓門,得經過身份證載入、家庭信息登記、人臉識別掃描等一系列流程,待相關信息正式進入到赤龍鑫園居委會的智慧門禁內部網絡管理系統登記記錄后,居民才能進門。對于租房客、不常來的遠房親戚等人員,該系統會將其與常住人口關聯,將住戶們的家庭成員進行細化分類管理,更好地便于社區工作人員針對所管轄范圍的數據掌握、定期排查及管理。王阿姨說: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以前去市里走親戚,就愛在樓房里住幾天,覺得新鮮。沒成想才幾年的光景,我們也搬進樓房了,還用上了高科技。現在發展得太快了,我覺得刷卡進門就已經很先進了,沒想到現在直接刷臉就行。過去要是抱著好多東西或者帶著外孫出來進去的可不方便了,還得拿卡找鑰匙。如今,大門都認識我,自己彈開了。我覺得,小時候的白日夢都成真了,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啊!遠處高樓上的吊塔還在運轉著,像馮建強、王阿姨這樣的普通家庭,也將繼續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邁向更燦爛的明天。社會保障:從無到有再到從有到全頭發花白,上身套一件藍色羽絨服,下身穿一條灰色休閑長褲,手里拿著一個小書包,說話慢條斯理。在中北鎮風雨園林廣場,記者見到了60歲的陳德海,他住在兒子陳俊平家,幫著帶孫女。我們全家都是社保改革的受益者。陳德海對記者說。陳德海是非農籍戶口,他所在的國企參加了社會保險,所以不論企業效益如何,他都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他的老伴兒和兒媳沒有固定工作,都是農籍戶口。幾年前,婆媳正好趕上中北鎮的養老保險補貼新政策,也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如今老伴兒也在按月領養老金;他的兒子陳俊平在市里一家IT企業上班,五險一金是必須的。老陳一家的經歷,正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程的一個縮影。說實話,我們父輩,一輩子省吃儉用,就為了老了能存點錢,過得舒心點兒。我因為在國企上班,有養老金,可我老伴兒沒有多少啊。前幾年,我們老兩口還因為退休養老的問題擔心了,就靠我自己的養老金,家里開銷還是可以維持的,但是現在歲數大了,花錢的地方也多了。如今,心想事成了,我們都能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老伴兒每個月可以領到800多塊錢的養老金。我每個月也有2700多塊錢的退休金,而且聽說養老金每年都會漲,可把我們樂壞了。生活沒有了負擔,無憂無慮地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樣的生活,給我金山銀山都不換。老陳笑著說。這時,老陳又向記者提起了另外一件事。他說:人老了,最關注的就是養老和醫療了。我是非農業戶口,又有正式單位,所以我有城職醫療保險,看病能按比例報銷,一刷社保卡就行,但是我老伴兒沒有啊。過去最擔心她生病了,不過從五年前開始,我們就再也沒有擔心過了。在和記者聊天的間隙,老陳接到了村里的電話,被告知他老伴兒上次住院報銷的單據和補助下來了,可以去拿了。在回家的路上,老陳對記者說:我老伴兒是汪莊子村的村民,有嚴重的膝關節病,去年10月份,在天津市人民醫院做了膝蓋半月板置換手術,手術費用花去6萬多元。這次住院看病通過四級農籍居民醫療保險報銷費用是5萬多塊錢,我們自己只負擔了1萬多塊錢。要是以前,寧肯忍著,也不敢做這個手術,費用太貴了。其實,我們就是怕給兒女添麻煩了,小病就拖著,大病就扛著,最不敢去的就是醫院了。現在,醫療養老這兩塊大石頭終于搬開了,喘氣都覺得舒坦了。老陳的腳步越走越輕松。據了解,西青區為減輕農籍居民醫療負擔,防止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于2014年出臺了《西青區農籍居民醫療保險補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規定,對本轄區內參保農籍居民住院和門診特殊病醫療費用中個人負擔部分進行補助。天津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起付線以上部分至最高限額以下部分,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政策范圍內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按50%補助;天津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最高限額以上部分的醫療費用(扣除自費、增付),按照80%補助。而更為雪中送炭的是,西青又出臺了《西青城鄉居民大病扶貧補助辦法》,進一步減輕全區患重特大疾病城鄉居民和民政救助困難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家住張家窩鎮的李大爺2010年體檢的時候檢查出了尿毒癥,要通過腎透析來治療,每周的醫療費用在八九千元左右,經過幾輪報銷后,李大爺家每年自費也需要5萬多元。沉重的醫療負擔讓這個家因病返貧。直到去年5月,李大爺得到了一筆2萬元的大病扶貧補貼,久違的笑容才浮現在了他臉上,他對記者說:我得這個病就是個無底洞,太拖累人了。有時候都覺得沒有信心再活下去了。還好我趕上了好時候,區里有了這么好的政策,解了我們家的燃眉之急。我想,我得好好活著,好好治病,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過。據了解,《西青城鄉居民大病扶貧補助辦法》審批標準分為病種補助和額度補助兩種。其中,病種補助是指居民患晚期惡性腫瘤、白血病、終末期腎病(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嚴重腦損傷、重癥肌無力、紅斑狼瘡六種疾病的,由區相關部門根據醫學診斷標準進行確認后,可享受一種病一次性2萬元定額補助。同時,額度補助是指經區民政局認定的城鄉特困供養人員、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低收入邊緣家庭成員,申請補助年度內因病住院(含門特)累計發生的醫療費用,經本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和本區農籍居民醫療保險補助、住院補貼等市和區相關醫保政策支付后,個人實際負擔超過1萬元的部分按80%給予補助。截至目前,全區第一批符合該政策救助條件的共有604人,目前已總共發放扶貧款1208萬元。當下,西青區民生保障的網越織越密,越織越牢。如今,老陳家老兩口晚年生活有了保障,看病能報銷,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李大爺也得到了扶貧款,病還在治,生活有了希望。思想觀念:封閉保守到文明開放改革開放以來,西青的經濟發展在升級,老百姓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升級,特別是農村婦女。她們不僅是治家好手,還愿意走出家門,樂于展現自己,充實自己,把半邊天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時值嚴冬,王穩莊鎮泰康家園社區服務中心里卻暖意融融。一群身著靚麗服裝的婦女正跳著歡快的舞蹈,她們或扭動著腰身,或揮舞著雙臂,或原地跳起,誰能想到她們平均年齡已經56歲了。其中,最大的68歲,最小的也已經39歲了。在她們中間的王鳳芝因為動作到位有力,顯得十分打眼。今年58歲的王鳳芝是土生土長的王穩莊人,年輕時除了看孩子、種地、上班、操持家務,去親戚家串門,幾十年來,很少離家。在家閑著沒事的時候,就是看電視,常常因為看電視這樣的瑣事和家人吵架,生活像一潭死水。直到王阿姨參加了巾幗舞蹈隊以后,生活亮了起來。我那時天天就是圍著灶臺、孩子轉,當時覺得守著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才是好媳婦,去趟楊柳青能美上好幾天。后來,我們都搬進了還遷樓,周圍多了休閑廣場,看到有些姐妹們在跳廣場舞,我就想孩子也大了,在家呆著還不如出來跳跳舞,散散心。但是起初,也怕別人笑話,等廣場沒人了,我們幾個才跳,一有人看,我們就停下來。過了些日子,我們也想開了,跳得這么好,就是要展現給大家看。王阿姨講述著初進舞蹈隊的故事。阿姨們的舞是越跳越來勁,成員也越來越多。她們不僅在家門口跳,還跳到了區里、市里的比賽上,獲得了多個獎項。舞蹈在愉悅隊員們身心的同時,更向她們打開了通向廣闊天地的大門,她們的眼界寬了,思想也越來越開放,走得也越來越遠了。成員丁樹愛、陳長虹、張慶艷紛紛向記者展示了她們的手機,微信抖音優酷等時下最受歡迎的應用軟件都可以在上面找到,打開她們的微信朋友圈,就像打開了一張中國地圖。年輕時,哪里也不敢去,覺得舍下家里是不對的,怕別人笑話我們。現在,我們家里人都支持我們出去。所以,一有時間,我們姐妹們就約好,不是去逛街,就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們去過港澳臺、云南、四川、廈門、西安,在好多地方都玩過了。日子富裕了,看見好東西就買,什麼好看就穿什麼,怎么時尚怎么打扮,誰見我都以為我也就三十剛出頭。丁樹愛喜滋滋地說。像王穩莊巾幗舞蹈隊里的農村婦女們,在西青的大地上還活躍著很多,她們或在家里孝老敬親,或手持毛筆繪丹青,或致力于公益事業……總之,她們已經不再是人們固有觀念里的農村婦女了,她們懂得學習、學會了生活。改革開放沒有止步,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還在繼續。因為通訊科技的進步,50歲的劉文強可以時不時地和遠在福建的兒子通過微信視頻聊天;因為打造智慧門診,45歲的陳樹平在西青醫院護士的幫助下學會了用自助掛號機掛號,用手機預約、繳費;因為西青醫院與全區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協議,組建了西青區醫聯體,53歲的王海燕在辛口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到了西青醫院醫生的診治;因為迅速崛起的商業購物中心,26歲的王麗麗和家人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到永旺購物中心、社會山廣場娛樂消費;因為交通的便利,地鐵二號線、三號線的相繼開通,劉瑾從濱海新區的工作單位回到張家窩鎮的家,僅僅用了一個多小時,又由于南站的建立,也圓了她早晨在家吃早點,中午在上海吃午飯的夢……(津云新聞編輯李冰)
關鍵字標籤:兩截式雨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