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goabroad.sohu.com/20070620/n250677447.shtml"
跨國高考移民暗流涌動,堂而皇之挑釁高考的公平性原則,同時也暴露出制度和監管上存留的漏洞。 跨國高考移民浮出水面 “隨著高考的臨近,看著一個又一個好朋友的離開,看著班里越來越多的空桌……”網友小栗子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描繪自己考前的感傷。 高考前夕,她的同學為何失蹤?答案在考試后她與同學的一次對話中揭曉,結果讓她唏噓不已———與自己一起長大的好友居然是出國旅游去了,游玩歸來后竟變為非洲某小國的“公民”,算計著以“留學生”的身份進入某名牌大學。 經媒體披露,在全國各地,手持老撾、越南、菲律賓、玻利維亞等國護照的中國“留學生”逐一現形。 真相始于一次偶然的發現。據《人民日報》報道,武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警官韓用彬在審核某名牌大學外國留學生李某的資料時,驚訝之余感覺疑竇重重:資料顯示他是玻利維亞人,但照片上看上去十分白凈的他,不像膚色較黑的原著居民;申請表上歪歪扭扭的漢字,刻意書寫的痕跡相當明顯;在公安局國內戶證網李某原戶籍資料上的留底照片與留學生申請表上的照片一模一樣。 隨后,韓警官用武漢方言撥通李某電話,沒有防備的李某脫口而出的一句武漢話,讓他再次露出馬腳。在面談中,韓警官又問了些諸如“玻利維亞的首都是哪里”“坐飛機過來要辦什麼手續”等簡單問題,李某的回答很是離譜。不久后,武漢警方順藤摸瓜,多名和李某情形類似、身份可疑的留學生浮出水面。他們都有國內居民身份,卻持有外國護照,通過邊檢、高校資格審查后進入國內名牌大學“留學”。 上海,每年都吸納近兩萬名外國留學生,夾雜其間的跨國高考移民大有人在。據《東方早報》報道,2005年,上海大學就一次性揪出數十名來自山西的冒牌“留學生”。在審批入學申請表時,校方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這批學生來自同一個省份,均就讀于國內高中,父母的出生地和工作單位也都在國內,并且所持越南、老撾等國家的護照也是遞交申請表之前的一兩個月才辦妥。校方懷疑,如此短的時間怎么變為“外國人”? 據《法制日報》報道,“以前只聽說因高考錄取分數線不同,考生在各省之間進行‘高考移民’,如今手法更勝一籌。如果他們辦出的是真護照,無疑是在鉆政策的空子。”上海大學校方在辯明真偽后,最終使用招生自主權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復旦去年也開除過12名持有玻利維亞假護照的留學生。”復旦大學留學生辦公室主任吳慧貞透露,這批學生原籍在河南,通過中介機構辦理了玻利維亞假護照,以華裔身份成為復旦的留學生。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華東師大等高校也證實,近年來,留學生中“中國面孔”明顯增多,“一些留學生中文相當好,一看就知道是中國人,但只要他們所持護照無假,按照規定,他們就符合留學生入學政策。”一位高校留學生招生負責人無奈地表示。 事態發展引發多方關注。隨著北京、廣東、浙江等多個省份有組織、規模化的跨境高考移民事件浮出水面,一幅國內高考生變身為“外國留學生”的“曲線入學路線圖”日漸清晰。 “曲線入學”為何屢禁不止? 對于高考移民,先前輿論目光主要集中在國內省份之間的單向遷徙。2005年,海南省理科狀元李洋,因被人舉報是湖北移民,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 這個17歲孩子跌宕的命運,再次引發了“高考移民”問題的全民大討論。不同地區不同分數線,這種典型的計劃體制做法,越來越受到質疑。 國家雖明令禁止高考移民,一旦發現就嚴懲不貸,但這種“曲線入學”非但沒有遏止,反而衍生出游離于政策之外的跨國操作等新花樣,原因何在? 眾所周知,在我國,要上名牌大學,無異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之激烈不言而喻。而留學的門檻卻很低,國家規定,國外學生只要能通過漢語水平考試,同時提供高中成績、護照等即可入學。如要拒絕“本土留學”,目前高校無章可循,無法可依。 記者調查發現,每逢高考前后,一些專業性中介機構便借機散布消息:只要支付一筆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費用,便獲得一本外國護照,以留學生名義進入國內名牌大學。這對于那些家境較好、而孩子成績不佳的家庭而言,無疑如獲至寶。 巨大的市場空間,促使充當始作俑者的中介機構鋌而走險,一手策劃和導演了高考移民。據《人民日報》報道,福建某出入境服務中介公司,在短短9天時間,就安排40多名學生持假菲律賓護照陸續入境。憑著高偽真的菲律賓高中文憑、學校成績單等證明文件,經過簡單的申請手續,這批高考落榜生搖身一變,便成為武漢、北京等地名牌高校的“留學生”。 經濟利益的短視,及無法可依,讓部分高校對“本土留學”現象視而不見。據了解,目前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幾所高校以自主命題考試的方式錄取留學生外,大部分學校基本不再另行考試。而且,來中國的留學生所交納的費用要比國內普通統招生高許多,僅學費就高出三倍。 追根溯源,“跨國高考移民”的背后,暴露出高考游戲規則不夠慎密的弊端。“同是考生,同張試卷,為什麼不同省籍錄取線有上百分的差距?為什麼京城的考生上清華、北大機會多多,外地的考生卻難于上青天?”有網民在互聯網上發出這樣的詰問,數百頁的跟貼規模,是民眾在拷問對政策的不解。 如今的高考雖不能一考定終身,但在國人眼中,它決不僅僅是一場考試,它依舊擁有改變人生道路軌跡的力量。盡管各地每年都在奮力封堵,但依然有不少考生像候鳥一樣遷徙,甚至漂洋過海,繼續著“移民”之夢。在分數線上,地域之間的溝壑,刻畫出民意爭議的峰點,同時也丈量著高考制度改革的進度。 留學招生,“防火墻”不可或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鏗鏘話語時刻值得人們警醒:高考問題上的任何細枝末節,我們都無法回避,尋求切實的解決之道才是不二法門。 從跨省到跨境、從假扮華僑到假扮留學生,為了邁進高等學府門檻,高考移民屢出新招,直指管理體制薄弱環節。因而,盡快樹立起一道遏止逆流的“防火墻”,是當務之急。 維護公平高考秩序,就不能無視高考移民的國際化現象。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從1950年到2005年底,我國共接受各類來華留學人員總數為88萬多名。僅2005年全年各類來華留學人員總數突破14萬人,超過了出國留學人數。生源數量提升背后,新問題不斷涌現。 “防火墻”如何鑄就?跟進制度建設才是治根之本。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周運清建言,跨省和跨境高考移民的本質一樣,杜絕這種行為需要有關部門及早發現問題、建立制度、規范行為。 教育專家熊丙奇呼吁,國家應盡快出臺更嚴格的措施,提高審核門檻,不再讓沒出過國的“外國人”隨意入校。公安、邊檢部門要依法嚴厲打擊偽造出入境證件的犯罪行為,有關高校應嚴格留學生的資格審查,共同把好“入”這一關。 應對“華僑考生”數量的“不正常”增加,目前政府有關部門聯合下文,提高報名資格門檻,要求考生必須取得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并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報名時考生本人須持我駐外使(領)館出具的取得在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的公證書或認證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 一些西方國家的做法也值得借鑒。在英美國家申請留學,語言關首先必須逾越。在英國,由于教育已完全市場化,“曲線高考”自然找不到生存土壤。在“寬進嚴出”的整體屏障下,留學生在提交了雅思考試成績單、推薦信、高中畢業成績單后,即可入學。但如果要真正“修成正果”,取決于入校后的自我錘煉。對于學生提交的材料內容的真實性,學校一般不再審查,因為誠信已融于文化之中。 “本土留學”折射招生制度的尷尬 文熊丙奇 “高考移民”并不是新話題,然而這種“為了上大學放棄中國國籍”的“國際高考移民”,在讓人拍案驚奇之余,給予人們看待問題的新視角,更值得人們從本源上去探究現象的原委。 “國際高考移民”是國內屢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的新包裝、變新種,其危害較之于“高考移民”有過之而無不及。首先,它是以欺騙甚至是違法的手段來踐踏教育的公平性,竊取了特殊的高考待遇,背離了公平競爭的原則;其次,它擴張了教育不公。大凡能拿到國外護照的,都是不一般的人。如此下去,優勢教育資源必然向少數有錢人流失,加劇了教育的兩極分化。 無論是哪種高考移民,都是憑借各種政策漏洞、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曲線救國”,其實質是文憑崇拜、名校崇拜在資本優勢下衍生出的怪胎。維護公平的高考秩序,就不能無視高考移民的國際化現象。 我們知道,大陸對留學生規定的門檻遠遠低于對國內學生規定的門檻,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的有限性與市場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的門檻差異很容易催生“本土留學”的沖動。 是“本土留學”傷害了教育公平,還是教育不公平造就了“本土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留學生入學門檻低于一般學生入學門檻,是當前客觀社會環境使然。面對“高考移民”問題,我想不要只是譴責有些人鉆政策的空子,更要認識到,在社會教育資源分配還不盡合理的情況下,擇校、移民等現象的產生就是必然的。不合理的制度會加劇資源分配不公,而合理的制度會縮短這種差距。因此說到底,“本土留學”現象的出現,難掩我們招生制度本身存在的尷尬和矛盾。 中國高等教育要繼續走向世界,就要靠質量說話,靠教育的競爭力吸引海外留學生,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走到一起學習、交流、碰撞,這樣才能在高等教育全球化過程中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因此,我們需要反思中國的留學生教育應該怎么走。如果有一天我們看到,中國的留學生教育演變成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內留學,這將是一個莫大的笑話。(責任編輯:許曉書)[我來說兩句]
關鍵字標籤:菲律賓語言學校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