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epaper.oeeee.com/epaper/H/html/2017-12/13/content_96393.htm
“天生·中國當代視覺藝術邀請展”,劉俐蘊的作品《山水圖卷》。鄧春儒作品,用雞籠、燈光,構筑了一個幽密的記憶空間。12月8日,“天生·中國當代視覺藝術邀請展”在深圳畫院開展。這不僅是一個有酷炫現場的展覽,也是一個行動性的藝術實踐,它嘗試將設計與當代藝術融為一體,對設計之都的理念進行藝術拓展。該展在構建“善意設計場”的總主題下,從2014年開始,今年已是第四屆。這一展覽立足于深圳畫院水墨藝術的學術方向,亦切合深圳設計之都的城市定位與屬性,把設計與藝術融合在一起,反省設計的不自然性、過度性、浮夸性乃至逐利性,讓設計回歸本真,從零開始,嘗試呈現符合自然大道的視覺藝術。從命題到展覽呈現,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思維之門何為“天生”?也就是天然,天成之意。按策展人孔森的說法:天就是自然,對應于地的生長。展覽想要呈現的就是天地之道,是自然而然的未來,是為明天的藝術提供動力源,也就是可前進的方向。在孔森的構想中,他要把置身于展覽現場的觀眾拉回到伊甸園,這個伊甸園或許也可以叫理想國,或者未來幻想。孔森表示,展覽展現的就是對人類命運的關注,探討人類最終極的問題,關注人類的未來,也顧及傳統的走向。其實這一命題并非空穴來風,在構建“善意設計場”的總主題下,這一系列的當代藝術邀請展每年都會有一個分主題,從2014年開始,至今已是第四屆,分別以“空無”、“墨界”、“開物”、“天生”命名,四屆展覽剛好構成了一個遞進式的序列。今天,其實已變成一個常設展。它立足于深圳畫院水墨藝術的學術方向,亦切合深圳設計之都的城市定位與屬性,把設計與藝術融合在一起,反省設計的不自然性、過度性、浮夸性乃至逐利性,讓設計回歸本真,從零開始,嘗試呈現符合自然大道的視覺藝術。不過,如此宏大的命題,藝術家又該以什麼作品參與其中呢?可能參與過2016年“開物”邀請展的觀眾,對去年的現場作品還記憶猶新,那個以“彈棉花”而拉開的開幕式,將觀眾帶入到生活情境的熟悉懷想中,記憶的漣漪隨著彈棉花的強勁節奏而瞬間蕩漾開來。今年的展覽更是生活藝術的天然表達,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智性提煉。通過十個人的組合,呈現一個無邊無界的展今年的展覽邀請了十位國內卓有影響力的設計師、藝術家參與,深圳與外地的剛好各五位:馬泉、劉俐蘊、張達利、未明、姚建偉、陸軍、馮羽、楊光、鄧春儒、任四四。十位藝術家從各自的角度,展現“天生”的狀態。孔森表示,他想通過這十個人的組合,呈現一個無邊無界的展。觀眾一步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藝術家馬泉的多媒體作品《沙·墨》。這是一個通過水墨、影像、音樂、裝置而展現的實景沙漠,似真似幻,觀眾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如同置身真實的沙漠,感受到世界正在沙化,人類已經到了失去家園的階段。這是藝術家數十年堅持深入沙漠腹地無人區進行極限探險考察,尋找地球的初始空間意象,而得到的生命回歸體悟。緊接著便是劉俐蘊的作品《山水圖卷》、《墨染工坊》,她的作品顯示出對中國傳統藝術中精神與意境的獨特領悟,從中國傳統的植物染、手工染,還原一種東方美學,讓藝術與生活渾然一體。觀眾可以看到天然的絲綢上所印染的現代圖示,亦可看到飄浮在空中的連綿“山川”。鄧春儒帶來《仍在移動的交響詩》、《“木巨”的后歷史時期》兩件作品。鄧春儒用一些竹制雞籠、谷子、置于雞籠里的燈光,構筑了一個幽密的記憶空間,這種記憶是對鄉村文明的某種懷想。春儒的作品與他現在的身份很契合,他已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現代鄉村文化的建設者,一位鄉村文化復興的倡導者。孔森認為,鄧春儒身上體現了一種鄉紳精神,是梁漱溟先生所倡導的“鄉建”在現時代深圳的一個代表。十位藝術家形成對話,給觀眾帶來興奮的體驗這個展覽也引發了很多關注。武漢大學建筑學院前院長趙冰表示,展覽十位藝術家形成了一個對話,在整個展覽的場域中形成一種激活的方式,給觀眾帶來興奮的體驗,令人感覺到每個藝術家都把自己的獨特體驗盡可能地在特定的場域中表達出來,包括開幕式上表演藝術家在馬泉作品上起舞,把整個展場的氣氛調動了起來,讓觀眾感覺到展覽很獨特的創意。“其他的很多作品,我看了都體會到藝術家那種心靈在場的狀態。”趙冰說。文化學者高峻認為,真實是“天生”最本質的東西,從這點看,展覽首先給他感覺最深的就是來自不同地方的藝術家,展現了今天藝術的多元,展現了每一位藝術家的自由思考與獨立精神,藝術家在追溯藝術的本真,回到藝術的原點。深圳著名設計師韓湛寧認為,展覽體現了對當代視覺藝術的一個思考,它不是傳統的水墨展或者藝術展,而是展現了策展人從設計師角度去關照藝術的視角。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博導馬泉認為,展覽現場釋放出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展覽的藝術家給觀眾呈現了完全個性化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對學習者來講,啟發非常深刻。不管是從設計學角度,還是從美術學或是藝術學的角度,都呈現出思維的張力,讓觀眾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這是一種時代的脈搏,也是設計力量和藝術相結合帶來的彈性空間的呈現。采寫/攝影:南都記者謝湘南
關鍵字標籤:https://www.designspace-expo.com
|